能够主宰整个时代的人,屈指可数。
人们总是分成不同的阵营,互相争论,互相不让步。
但对于他,他们却都是一致称赞。
有人称他为“飞人”;
有人称他为“篮球之神”。
他是那个时代独一无二的王者,也是公认的NBA历史第一球员。
他就是迈克尔·乔丹——
《最后的舞蹈》
最后的舞蹈
这是一部由 ESPN 和 Co- 联合制作的十集迷你纪录片。
前者是全球最大的体育电视网,其权威性不言而喻。
后者大家更为熟悉。这家流媒体巨头一直走“一次性发布整季”的清爽路线。
但只有这一次,情况发生了变化。
每周两集,吊起你的胃口。
但每一集都充满惊喜。
其中使用的大部分材料来自1997年一家媒体跟踪公牛队的结果。
不过,由于乔丹当时的种种顾虑,最终完成的影片并未播出。
没想到二十年后他又重见天日了。
看过的球迷都为之痴迷,甚至称其为“最好的篮球纪录片”。
开播首周豆瓣评分9.9。
播出四集后,依然保持着9.7的高分。
烂番茄新鲜度和爆米花指数均达到96%。
IMDB 也获得了 9.5 分。
这不仅是篮球迷的一顿豪华大餐,更是一场让一代人回望传奇诞生的历史巡游。
毫无疑问。
这部电影的绝对焦点是迈克尔·乔丹。
他也是大多数人心目中当之无愧的GOAT(史上最佳)。
他所打破的记录是无与伦比的:
两次总决赛三冠王、十次NBA得分王、十次NBA“全职业球员”、两届奥运会冠军、职业生涯场均得分历史领先……
个人能力更难实现:
速度和肌肉力量就不用说了;
超强的弹跳和滞空能力不能不被夸大。
据统计,乔丹职业生涯在空中度过的时间长达4个小时。
相当于北京和上海之间来回飞行。
所谓“Air ”是当之无愧的。
他模仿他父亲伸出舌头的习惯。
如今已成为带有个人标签的经典动作。
光环四溢,荣誉围绕着你。
但就像所有传奇人物一样,都有起有落,乔丹和他的公牛队也不例外。
他们经历过辉煌,也最终走向衰落。
因此纪录片选择了两条时间线来展现这一背景。
一条线。
通过倒叙,再现乔丹成长历程中的几个重要转折点。
从大学到NBA,从球场上的新秀到建立“公牛王朝”,讲述了“乔丹为何成为乔丹”、“公牛如何成为公牛队”的来龙去脉。
另一条线。
它以一个极其特殊的时期为主要语境——
1997-98赛季联赛。
为什么叫特别呢?
原因有很多,但最重要的是——
那一年乔丹赢得了他的最后一个联赛冠军。
紧接着,他职业生涯第二次宣布退役。
虽然三年后短暂复出,但一个传奇时代已经结束。
那段时间发生了什么?
1997-98赛季初,公牛队五次夺得总冠军。
然而,繁荣光环的背后,内忧外患悄然闪现。
首先,球员年龄增长,未来充满不确定性。
公牛队公认的三巨头(图从左到右):
乔丹(34岁)、“皮蓬”皮蓬(36岁)、“大虫子”罗德曼(32岁)。
此时的他们,已经到了巅峰期的尾声。
伤病不断,状态波动。
球队因此不得不面临长期重建和新老球员更替的问题。
对此,球队经理杰里·克劳斯并没有选择安抚球员、鼓舞士气nba巨星乔丹皮蓬罗德曼,而是保持着冷淡的态度:
“我们愿意消灭所有人。”
二是队内斗殴,人心惶惶。
管理层重视商业利益,团队重视相互友谊。
他们之间的矛盾似乎很难调和,这几乎是商界的铁律。
1997赛季尚未开始,矛盾就愈演愈烈。
球队经理克劳斯将传奇教练菲尔·杰克逊叫到办公室:
“这是你的最后一年了。”
对于一个为球队赢得了无数奖杯的人来说,这样的语气实在是太果断了。
(后来加盟湖人队,带领科比和奥尼尔再次夺得三连冠。)
克劳斯确实拥有“让人讨厌他的特殊天赋”。
这也让本就不和的公牛队,矛盾逐渐激化——
最致命的无疑是三巨头的分裂。
“皮秘师”长期以来一直对“钱少任务多”感到不满。
作为争冠球队的二号球星,他的年薪仅排在联盟前100名之外,这既令人震惊又令人心痛。
现在前途未卜,他果断向管理层亮牌,要求离开。
他“因伤缺席”了两三个月。
“大虫子”罗德曼因在球队中角色的转变而感到不安。
他口头上要求休假缓解压力,实际上却去赌场玩“多人运动”。
果然,他是一位资深的“时间管理者”。
最终,乔丹不得不亲自招人回归球队。
对于“篮球之神”乔丹来说,这也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赛季。
作为球队的精神领袖,他与主帅克劳斯的争执愈演愈烈;
主力缺席,人心不稳,只能独自撑起一支球队。
开局几场连败给球队蒙上了阴影。
赛季之初,曾教练在球队手册中设定了一个主题——
《最后的舞蹈》。
每个人都知道这将是他们的最后一场比赛。
在诸多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下。
他们怎样才能扭转局势,完成公牛王朝的最后一支舞呢?
领袖乔丹如何克服种种困难,带领球队取得胜利?
这也将是影片未来将一一揭晓的内容。
乔丹的成就有目共睹,但纪录片并没有盲目神化他的传奇形象。
而是通过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,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“篮球男孩”乔丹。
他在北卡罗来纳州的一个黑人家庭长大。
性格偏执、好胜。
这源于父母对哥哥的偏爱和忽视。
为了向家人证明自己,乔丹和哥哥打篮球。
没想到从此我就和他结下了不解之缘。
此后的成长道路上,有两种品质逐渐奠定了他成功的基础——
一是努力工作。
当他在高中没能入选校队时,他心碎了。
她妈妈告诉她:
“如果你真想入选nba巨星乔丹皮蓬罗德曼,那就在暑假期间好好努力吧。”
乔丹牢记这一点,整个夏天都把球握在手中。
他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练习。
进入大学后,乔丹的身体素质和篮球技术日益出色。
他告诉他的教练,有一天他会成为最好的球员。
教练提醒他:
“那你就得比其他人更加努力。”
面对刺激,他总是孜孜不倦地训练。
两个小时后,其他人离开体育场时浑身湿透。
但乔丹不得不阻止教练,让自己多练习。
因此,与其说乔丹是“天才”nba巨星乔丹皮蓬罗德曼,不如说他是一个不服输的“土才”。
当别人享受成长期时,他却努力工作,默默付出。
除了努力,第二就是自律。
20世纪80年代的NBA是一个崇尚放纵和享受的时代。
但乔丹仍然可以独自生存。
1984年,乔丹以新秀“三等奖”的身份被公牛队选中,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。
当他刚加入球队时,他与队友相处得并不好。
有一次,乔丹无意中敲响了队友的房间门,发现全队正在里面开派对。
成堆的可卡因、大麻、妓女……
年轻的乔丹当时的第一反应是:
“从现在开始,我只能靠自己了。”
所谓“超级巨星”。
最重要的从来不是天赋的多少,而是他们比任何人都更自律、更努力。
乔丹就是这样一个人。
他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比同时代人更高的能力水平。
因为幕后的努力是别人的两倍。
慢慢地,他从球员变成了领袖。
从MVP到总冠军戒指。
然而,他毕竟并不完美。
纪录片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并不完美的乔丹。
在职业生涯早期,乔丹喜欢独自打球。
但无论个人多么强大,一个人也无法击败五人团队。
直到经过教练的训练,他才学会了信任和团队合作。
这让公牛队慢慢走上了夺冠之路。
在赛场上,球队领袖乔丹并不好相处。
他拥有极强的能力,但他经常以此为标准来向队友追究责任。
他脾气不好,总是一张坏脸;
当面毫不留情地斥责他也是少不了的。
在篮球之外,乔丹甚至是一个大赌徒。
他在任何地方、任何事物上都下注。
它的范围可以从电视上的牛赛到花钱的豪华赌场。
最著名的是公牛包机上的赌博室,它曾经成为《体育画报》的经典照片。
20多年后,《最后之舞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足够生动的乔丹。
这是他最好的一面——
即使你竭尽全力,你仍然必须赢得比赛。
这里也是他幻灭后的秘密之地——
那种好胜的性格,就是生活中的“赌徒”。
通过避免盲目神化和奉承,乔丹的形象显得更加真实和令人信服。
尽管如此,每当我们提到篮球这项运动时。
Air 仍然是80、90后记忆中的“第一人”。
他用他的跳跃来衡量比赛的高度;
他利用速度来扩大移动的宽度。
多少崇拜者都将目光投向了他,走向伟大。
有多少后来者想要超越他,突破固有的界限。
去成就更好的自己。